第110期:树和花的启示(一)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树坚韧挺拔,花艳丽芬芳。自然界的花花草草,生生不息,充满神奇,给人启迪。
根的奉献拼搏与睿智
根是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当水分和养分不足时,树木就会萎蔫枯死,这就是大自然忠实的爱和无私的奉献。人也应像树根那样,不求名利,团结协作,服务社会。只要社会好,人就一定会获益。
根的奉献:树的千百万条根深埋地下,终年暗无天日,但其默默无闻,为树叶和树干静静地不停地提供养分,开源固本。根据环境的不同,植物的根系可以深达几米至数十米。同时,处于极端环境中的植物根系为充分汲取环境中十分有限的水分与营养,产生出了许多的变态形式,例如储存根、攀援根、寄生根、支持根等。人也应像树根那样,不求名利,甘于平凡,鞠躬尽瘁,努力适应现实环境中的羁绊与挫折,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根的拼搏:根具有向水性,这对生长在严酷环境中的植物至关重要。如荒漠中胡杨树的根可扎到20米以下的地层中吸取水分,照样枝繁叶茂。沙漠中的胡杨树生命力极强,越是不给它浇水,为了生存,它就越拼命地向下扎根,恨不得把自己的根穿过沙层,扎进地底下的泉源中。有这么深的根,何愁不枝叶繁茂,何愁经不住狂风暴雨?反之,常给树浇水施肥,它的根则不往泥土深处扎,只在地表浅处盘来盘去,这样怎么能经得起风暴袭击呢?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像树根那样艰苦奋斗。不想吃苦的人迟早会被淘汰,安逸的温床往往会滋生生命的灾难。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物质条件,还需要知识、能力、智慧、人生阅历和自身修养等。
根的睿智:根能够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秋季环境日趋干燥,植物的蒸腾失水量也逐步增加。随着温度继续降低,为保证植物不会因缺水和低温而死亡,根会适时调整植物体内水分与营养物质的分配。首先,根系会舍弃植物枝干末端的叶片,把植物失水风险降至最低;其次,根系会把有限的水分与养分储存起来并将代谢降至最低水平,以一身干枯的模样经历严冬。在寒冷的季节中,看似根舍弃了身体的一部分,然而,正是“舍”才为植物赢“得”了生的机会,一舍一得之间蕴含着自然的智慧。同理,人的生命长度有限,如何拓宽生命的宽度历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这就要我们学习根的睿智,学会舍与得。舍掉了惰与嬉就会得到业的精与成,凡事应有的放矢,面面俱到到头来可能会一事无成。
茎的担当坚强与沟通
茎的担当:茎下连着根,上载着叶,支撑着整个树体,抵御着严寒酷暑和狂风暴雨。爬山虎如何攀援于墙壁,并向上到达十几米的高度却不折断呢?支撑其向上生长的是十分细长、柔韧的攀缘茎。隐身于片片绿叶下的茎长年与黯淡、寂寥为伴。它不奢求阳光、雨露的滋养,也不渴望根、叶的感激。承担着爬山虎几乎全部重量的茎就这样举重若轻,默默无闻地向上攀爬,为整颗植株不断寻找生存的机会。正是茎的这份担当成就了爬山虎的满墙繁华。同理,社会生活中的人,成长过程中也需敢于担当,甘于寂寞。一个敢于担当的人才能不忘初心、身负重担、置身寂寞、砥砺前行。总之,人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担当,才能百折不挠,成为栋梁之才。
茎的坚强:树的茎能坦然面对环境中的种种考验,历经坎坷,更加强健。美国一位农场主用铁链将公牛拴在一棵榆树的树干上,公牛经常拖着铁链围绕榆树游走,日复一日,树干被铁链勒出一道沟痕。几年后,铁链已深深地嵌在树皮中。有趣的是,当地遭到“荷兰榆树病”的袭击后,唯独这棵榆树傲然挺立,原因却无人知晓。植物病理学家对这棵神奇的榆树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正是铁链拯救了榆树的生命。榆树从生锈的铁链上吸收了大量铁元素,从而对致病菌产生很强的免疫力。榆树的苦难告诉我们,曾经的苦难或许正孕育着未来的希望,过去的创伤或许正积蓄着我们应对生存危机的力量。海明威曾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总之,树在岁月的磨砺下成长为一棵树干挺拔、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这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常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风雨,何见彩虹。人要有顽强的毅力,才能百折不挠,才能成为栋梁之才。
茎的沟通:形态各异的茎把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又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它部分。如果没有茎的沟通,那么植物的生长将会受到阻碍,根会腐败,叶会凋落,因此可见茎沟通的重要性。同样,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也是沟通的过程,这何尝不是我们汲取营养的渠道?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沟通的捷径。